我國20世紀60年代利用斷裂力學對巖石損傷引起的裂紋擴展進行過試驗研究,為聚能爆破技術應用到工程做了不少理論分析,也取得一些進展。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應用研究,以北京礦業學院為代表,著重研究了聚能藥包切割饑理和應用。1987年淮南礦業學院取得“雙面切割器”的zhuanli,1995年又取得“大理石花崗巖切割技術應用”zhuanli。1991年中國水電七局曾試圖采用硬質紙加工聚能藥管成形聚能藥卷做過聚能預裂爆破試驗研究,但終因當時的技術及工藝水平的限制無法用于正常施工,但是他們開了橢圓雙極線性聚能結構試驗的先河。雙聚能預裂與光面爆破綜合技術開創輪廓控制爆破新時代。
預裂與光面爆破技術的歷史與現狀:預裂爆破是沿設計開挖邊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裝藥或裝填低威力炸藥,在主爆區之前起爆,從而在爆區與保留區之間形成預裂縫,以減弱主爆破對保留巖體的破壞并形成平整輪廓面的爆破作業。光面爆破是沿設計開挖邊界布設密集炮孔,采用不耦合裝藥或裝填低威力炸藥,在主爆區爆破之后起爆的以形成平整的開挖輪廓面的爆破作業。爆破技術的發展是先出現光面爆破,然后衍生發展為預裂爆破。聚能管國內歷史與現狀,我國于1964~1965年在湖北陸水水電站施工中做過淺孔預裂爆破試驗,1965年鐵道部門在成昆鐵路建設中開始試驗光面爆破,1977年在西延線張家船工點,全長近200m的2000m2路塹邊坡全部采用光面爆破,爆破后邊坡平整穩定,殘留的半孔清晰可見,是鐵路建設中采用路塹光面爆破。
聚能藥包破碎法特點是:不需要打眼,因而不需要購買打眼設備和動力設備;施工簡單,施工進度比淺眼爆破法快安全性比普通淺眼爆破法和普通裸露藥包法好;勞動強度比淺眼爆破法低。制造聚能藥包所采用的炸藥有:黑索金和梯恩梯混合熔鑄型;乳化油炸藥和黑索金混裝型和二號巖石硝鉸炸藥壓制型。根據使用的結果證明,選用密度較大和爆速較高的炸藥制造聚能藥包能獲得較好的破碎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它加工簡單和破碎能力較大。在礦山由于二次破碎消耗的藥包較多,而且金屬藥型罩的加工費工又費材料,所以多不采用藥型罩。國內生產的一種用于破碎大塊的聚能藥包,裝置聚能藥包時,要將藥包垂直裝在大塊的頂面上,聚能穴朝下。藥包位置應選在頂面的幾何中心或附近較平整的地點。然后在上面覆蓋泥沙。
東莞深孔爆破多向聚能管不成功的事例是有的,如爆而不倒、實施定向爆破后沒有按爆破方案的方向倒塌等等。這些事例警示:從爆破設計、爆破器材質量、爆破施工到起爆網路連接等,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將影響爆破工程的效果,乃至造成嚴重的后果。深孔爆破多向聚能管廠家爆破作業無論是老舊建筑物本身還是周圍環境都十分復雜,這不僅要求認真調查爆破體的結構(包括施工缺陷),分析受力狀況,同時還要對采取技術措施(如預處理、嵌補、支撐等)的可靠和安全性進行分析,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應預先制定應急方案,努力避免安全事故和不必要的損失。工程的環保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探索無公害的拆除爆破技術,一直是爆破工作者追求的目標。設立掩蔽體對物體加以保護,簡單的辦法是用草袋、竹笆一類材料覆蓋在需要保護的物體上面;對房屋和機器設備常要在迎面和頂部豎立排架,用木板或荊笆上罩鐵絲網,抵御較多的飛石和較強的空氣沖擊波的打擊;對某些重要工程的建筑物打防震孔或者用預裂爆破將爆破區和被保護的建筑物或工程設施隔離開來。
我國于1983年制定了《水工建筑物巖行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sD 121l一1983)。自此,在水利水電建設中預裂爆破與光面爆破已成為必須進行的保護邊坡質量的爆破開挖技術措施。此后在此基礎上修訂的《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SL 47一1994)以及在《水電水利爆破工程施工技術規范》(DL/T 5135—2001)和《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DL/T 5389~2007)中預裂爆破與光面爆破均被編入并有所改進,DL/T 5135—2001正在修編為DL/T 5135—2012。鐵道部也不僅規定了凡是Ⅲ級以上的巖石邊坡,設計邊坡坡度為1:0.1~1:0.75,在邊坡部位的爆破設計和施工都應采用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并闡述了光面(預裂)爆破施工技術設計的原則和參數、安全措施,而且還明確了路塹邊坡光面(預裂)爆破項目質量驗收檢測數量和檢測方法。無疑該規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光面(預裂)爆破技術在鐵路建設中的應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