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面爆破技術優勢:相對于傳統爆破工藝,聚能管光面爆破比常規爆破具有以下優勢∶少打眼,少裝藥。節約周邊鉆孔量50%,總鉆孔進尺減少30%;節約炸藥10~20%,雷管30%。節約噴漿料15-20%。節省時間∶每循環鉆孔、裝藥、噴漿時間1.5-2.0小時。在安全方面利用水沙袋替代炮泥,以避免搗炮泥損毀電雷管導線,造成瞎炮。大大減少對圍巖擾動,光面效果好,巖性條件差情況下可以大大減少超挖量,控制巷道成型;巖性完整無節理情況下眼痕率可以達到90%以上,巷道成型好,穩定性強。布孔方式優化成多排掏槽布孔,單次掘進深度可以優化提高10%到15%不等。由于炮孔數量大大減少可以考慮一起全斷面起爆,節省放炮時間。
對于爆破作業安全技術的研究,是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的,一方面是炸和起爆器材以及對其爆炸所造成的破壞作用進行限制的安全技術,這是主動的。另一個方面是對爆破所產生的危害采取的防護措施,這是被動的一個方面。兩者對阻止爆破帶來的破壞性有同樣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爆破工程中,則常常會有變化不定的現象和后果,因此,必須對每一項工程破壞的具體情況作細致的分析研究,從而采取適當的對策。同時,雖然技術不斷取得進步,須在操作過程中注意每個工序,按照安全規程認真作業。只要嚴格遵守安全規程、正確地采取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措施,任何規模、任何種類的爆破是可以確保安全的。一些安全規定的條文是有經驗教訓和理論根據的,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訓的總結,所以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嚴格執行安全規定,決不能以沒出過事故而輕率地"突破"規定的"框框"。
衢州雙向爆破聚能管是由管體、前錐形定格帽、后定格堵構成,管體為塑性材料制成,呈管狀,管體外徑小于正常炮眼內徑,長度可隨爆破需要生產,管體兩端各有外螺紋,兩端外螺紋間有一縱向切縫,切縫間等距有加強筋,前錐形定格帽呈傘狀,傘形尖有一光孔,兩側直壁內徑有螺紋,與管體外徑前端螺紋配合,帽體外徑大于管體,后定格堵為一封蓋,外徑直徑大于管體外徑,與前錐形定格帽外徑一致,后定格堵內徑有螺紋,與管體外徑后端螺紋配合。專用雙向爆破聚能管可根據炮眼深度采用合適的聚能管管體,不需其他工具幫助送入炮眼,切縫方向準確,兩端的前錐形定格帽和后定格堵外徑與炮眼內徑一致,保證聚能管管體同心,定向準確。且利于工業化生產,作業安全
的軍事應用:聚能爆破技術,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軍事方面廣泛應用。國內在聚能破甲技術如大錐角反艦導彈戰斗部和大錐角反坦克地雷以及敏感彈戰斗部等方面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我國20世紀60年代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獨立自主研發成功原子彈就是得力于聚能爆破技術轟擊核裝置而引爆原子彈。的民爆應用——切槽爆破技術:聚能爆破用于工程建設也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首先是瑞典的U﹒Langefors提出孔壁切槽爆破利用槽口應力集中定向開裂的設想,后經W﹒L﹒Fourney驗證是有效的。70年代國外廣泛研究和應用了切槽爆破技術。
我國于1983年制定了《水工建筑物巖行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sD 121l一1983)。自此,在水利水電建設中預裂爆破與光面爆破已成為必須進行的保護邊坡質量的爆破開挖技術措施。此后在此基礎上修訂的《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SL 47一1994)以及在《水電水利爆破工程施工技術規范》(DL/T 5135—2001)和《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范》(DL/T 5389~2007)中預裂爆破與光面爆破均被編入并有所改進,DL/T 5135—2001正在修編為DL/T 5135—2012。鐵道部也不僅規定了凡是Ⅲ級以上的巖石邊坡,設計邊坡坡度為1:0.1~1:0.75,在邊坡部位的爆破設計和施工都應采用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并闡述了光面(預裂)爆破施工技術設計的原則和參數、安全措施,而且還明確了路塹邊坡光面(預裂)爆破項目質量驗收檢測數量和檢測方法。無疑該規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光面(預裂)爆破技術在鐵路建設中的應用與發展。
水壓爆破是在炮孔兩端填充水袋,中間裝上乳化炸,炮孔再用炮泥封死,炮孔間距很大,兩個炮空之間相距了一米左右,是常規爆破的炮孔間距的兩倍,這樣可以節省炮孔材料,這兩個凹槽又稱為聚能槽,聚能槽非常重要,放置的位置和方向都十分講究,一點也不能出錯,在爆破的瞬間,高溫高壓聚能射流立即往凹槽兩邊的巖石進行切割,巖石如同豆腐一樣輕松被切割切割出來的輪廓線十分平順,效果極好,聚能水壓爆破中的水袋沒有降低爆破的效果,反而能保護隧道周邊植被,減少地質擾動,降低煙塵,重要的是節省炸成本,在未來這項技術會廣泛應用于工程中,降低施工成本。爆破聚能管水壓光面爆破較水壓光面爆破,在周邊眼單循環火工品使用量上節約費用8.3%,周邊眼鉆孔數量從39個下降為23個費用節約41%,混凝土噴射每延米節約1.37立方米。